首页后端开发Python感觉综合能力到了天花板

感觉综合能力到了天花板

时间2023-06-03 20:46:01发布访客分类Python浏览913
导读:感觉综合能力到了天花板?应该说,像您这样的还在继续熬着、纠结的人真的是不少。诚如您所言,您所做的每一种改变,无论是辞职,改行或者是创业,都是希望自己能够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,取得更高地期望收益。但是可能由于方向不对,十年之后,终于从职业倦怠中...

感觉综合能力到了天花板?

应该说,像您这样的还在继续熬着、纠结的人真的是不少。诚如您所言,您所做的每一种改变,无论是辞职,改行或者是创业,都是希望自己能够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,取得更高地期望收益。但是可能由于方向不对,十年之后,终于从职业倦怠中,走入了一个更可怕的泥潭:诸事不顺,心中困惑,自信缺失。

与其认为这一切是外部不利因素所致,心有不忿,还不如认真思考,为什么会深陷事业泥潭?如果您希望现在准备开始去结束这个恶性循环,从泥潭中爬出来,我认为您需要从三个方面认知升级入手,才能真正有效地改变现状。

认知升级一:谋定后动,找准适合自己的事业类型

一个人进入社会后,都会从事某一种类型的工作。行业不同、商业模式不同、产品和服务不同、组织性质不同。但不管从事的事业分类有多么形形色色,通过系统性地提炼概括,基本上都可以包括进下面的四个象限:

第一个象限的事业:打工者。特点是受雇于某一个企业,必须投入自己的时间,通过提供自己的体力和智力成果,来获取收入。现如今,很多人心里有些瞧不起打工,心心念念地要创业,自己做老板。但实际上,我们千万不要小瞧这个象限的事业。打工收入确实可以很低,如保洁、保安、行政文员这些岗位的人员。但高的收入却是比比皆是:比如公司高层、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等。有些“打工皇帝”的收入,甚至多达数亿年薪,比如微信之父张小龙工资之高,令人咋舌。职场中,年薪数千万、几百万也不少见,年薪几十万更是多不胜数。所以,何必对打工妄自菲薄呢?

第二个象限的事业:自我雇佣者。特点也是投入自己的时间,获得收入。比如自开诊所的医生、小卖店的店主、自媒体写手、作家、网红主播等。与打工者不同的是,他们并不受雇于任何企业组织,而是自己做自己的老板。收入当然也有高有低,低的甚至仅仅刚够交房租,满足一日三餐之需。但收入高的也非常惊人,比如自媒体和一些作家。写网文的前辈如唐家三少,常年位居作家财富排行榜前列,年度收入甚至破亿。

第三个象限的事业:投资者。比如某些专职股民、股市投资者(巴菲特等)、店铺房东、天使投资人、VC、PE投资者等。这个象限的人员的收入结构,可以称为被动收入,也可以称为“睡后收入”。开个玩笑,就是哪怕他天天游山玩水,甚至睡梦中,收入也可滚滚而来。高的就不用说了,上不封顶。

第四个象限的事业:拥有赚钱系统者。比如公司的老板、股东,技术发明专利的持有者等等。这个象限事业的特点是,通过资源占位带来资本收益。由于是通过系统来赚钱,通过别的人的工作剩余价值来赚钱,所以收益也是极其可观的。

前两个象限的事业还是打工型,获得的是主动收入,时间上都不能非常的自由;后两个象限的事业则属于管道型,通过系统来为自己带来收益,时间上是可以相对自由的。

让我们再次回到您提出的问题上。您原先在企业工作,属于第一象限的工作,为雇主打工。后来辞职,换行业,其实仍然留在这象限,只不过行业变了,雇主变了。然后,您又开始创业,想进军第四象限的事业,拥有一个赚钱管道系统。

但是转变一定好吗?您进入另一个象限的事业是合理的吗?我们知道,任何事业的转换,从来都不是那么容易的。俗话说的好,“辞职穷三月,转行穷三年,创业毁一生”。虽然是有点玩笑话,也并不是所有人都是这样。但是我们终究要明白,任何的转变,其实都是有代价的,都是要付出机会成本的。辞职,要付出的代价是短期经验智慧和人脉的丢失,转行则是长期经验智慧和人脉的丢失。盲目转变,有时不仅没有收获,还会损失惨重,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。所以,如果觉得现在的工作不顺,就想换赛道,可能会失去更多。

举例来说,在疫情如此严重的现阶段,你可能也看到了:服务业、制造业等行业普遍遇到了各种困难。这时候,如果从打工转变到创业,改变事业象限,确实是风险系数极高的选择。所以,基于对自己的定位,希望大家都能够认真思考一下,真的要转变吗?您具备转变所要求的基本条件了吗?

转变的条件,其实包括内外部多种要素。一个成功的事业转变,必须要全方位地评估内外部各种状况,科学地决策才行。下面是五个常见的限制条件:

(一)您具备相应的能力吗?(营销能力、策划能力、组织能力、创新能力、沟通能力、资源整合能力等)

(二)您真的具有强烈的兴趣吗?(那就是我一生所爱,就是它了)

(三)您确实碰到了特别好的机会点吗?(比如遇到了某个行业风口)

(四)您具备相应的资源吗?(资金、技术、人才、关系等)

(五)您有足够的风险承受能力吗?(即您能够保持在多长时间不盈利、不赚钱都能活下来的自有资金)

如果以上这五点,你能够占了三点以上,那你可以尝试进行转变。否则,还是留在原来的地方吧。因为熟悉,所以会做的更好。因为力出一孔,坚持努力,所以更容易方得始终。

《道德经》云:不知常,妄作凶。避免盲目路冲动,做到知己知彼,谋定后动,才是一种稳健的策略。永远不要做一个投机型的机会主义者,看到这个不行就换那个,不停地转换赛道对事业其实是非常危险的。

认知升级二:提升综合能力,突破职业困境

下面我们再说一下您说的另外一个问题。您感觉到,自己的综合能力到了天花板,无法突破。这个天花板是一种真的存在吗?还是我们觉得我们到了某一个天花板?退一步说,如果真的存在这个天花板,我们就真的无法突破它吗?

管理学中有一个悖论,叫彼得原理。说的是人在组织里面不断地晋升,最终会达到他所不能胜任的位置。为什么呢?因为他的能力跟不上了,能不配位。也许这个就是您所说的能力天花板吧。

那么这个天花板是可以打破的吗?

分享一下我的经验吧。我担任企业HR总监时,经常会问候选人一个问题:“您在某一方面有什么实践经验呢”?往往候选人会骄傲地说,我在这个领域有过十年以上的丰富经验。其实,对大多数人而言,这不过是一个美丽的错觉。在那个领域,他真正的工作经验其实还不到两年而已。其余时间,他不过是在做简单地、低水平的重复罢了。也就是说,他早在八年前的时候,就已经陷入了能力增长的陷阱。所谓的十年达到天花板,其实是言过其实。我们往往每隔两到三年,都会遇到某类综合能力的天花板。

一个人在企业的职业发展过程中,会逐渐需要各种不同的能力:比如计划能力、组织能力、用人能力、协调能力、沟通能力、控制能力、问题解决能力、激励能力、决策能力等等。根据职位层次的不同,每一个阶段都有差异。高层有高层需要的能力,比如决策力、洞察力;中层有中层需要的能力,比如执行力、协调力。如果您说自己的综合能力碰到了天花板,请问是上述哪一种能力你已经发展到极致了,达到了最高的水平?经常出现的错觉是,我们往往将自己的做事经验当成了综合能力来看待了。

假设真的碰到了这层天花板,如何才能突破呢?方法其实也不复杂。我们在每个企业都可以看到这样的人,他们始终孜孜不倦地学习、试错、复盘,快速地提升自己的能力。比如,他发现自己的方案能力还不够到位,他会认真学习相关经验或书籍,一遍一遍地加以练习,直到方案精准高效、清晰准确为止。再比如,发现自己作为一名管理者,对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和操作还不是很了解,他会认真进行相关学习,比如情境领导用人策略,激励员工的原理,有效培养和带教下属的方法等。通过有目的地分析判断,发现差距,进而勤奋地钻研学习,基本上没有什么能力天花板是不能被打破的!

我们知道,人的有效行为不会超出认知能力之外,有效思考也不能超出认知范围之外。如果我们在企业中始终得不到提拔重用,那我们一定要反思一下自己,是不是我们的综合能力水平确实不够,陷入了“彼得原理”困境呢?这个时候,烦躁不安没有用,抱怨不断没有用。正视现状,分析差距,努力学习、打破自己的舒适区,就能让自己能力得到真正地提升。

只有这样,才能不断地超越职业发展过程中各种能力天花板,蹚出一片新天地。

认知升级三:内外双修,激活内职业规划

最后,我们说到您描述的“熬着”的状态。所谓“熬着”,就是左右为难但又很困惑的感觉,这是一种典型地职业倦怠感。其实,职业倦怠并没有褒贬之分,它本身也是人的一种正常反应。倦怠感什么时候出现?一般在同一公司工作三到七年左右就会开始出现,十年左右将会达到顶峰。在这期间,我们突然发现,一切都不能引起我们的兴趣,好像一下子找不到工作的价值感了。这时候,很多人头脑中会思考,下一步何去何从?我该怎么面对现在和未来?

思考的结果是很多人选择了辞职,希望通过离职,能够发现另外一片不一样的天空,能够体现新的价值,遇到新的职业发展机会。理想很丰满,现实很骨感。一切还是要三思而行,因为辞职本身并不一定是最好的选择。辞职的成本暂且不说,辞职还会有另一种机会成本。

我们都知道,职场中其实一直存在着一个叫做“剩者为王”的有趣现象。那些能力比较强的人,经过多年打拼,感觉仍然未得到重用,不是觉得自己能力有差距,而是觉得自己屈才了,于是倾向于选择离开企业。而那些剩下的人,往往就会获得了离职后空白窗口中更多、更好的红利。这时候,不管老板是真愿意还是假愿意,反正如果你的能力还算足够,你往往会获得晋升更高职位和更好待遇的机会。这就是“剩者为王”的原因。而机会成本就是,当某人离开企业,在外面不断地跳槽来跳槽去,回过头来一看,发现还不如一直呆在原单位呢!(有点黑色幽默是吧,就像卖了房子去美国发展,回来一看还不如待在国内)

但是,随着职业发展越往上走,我们如果希望持续保持快速发展的机会,就不能总是寄希望于这种“捡漏”了!你还得对自己的内在能力的提升进行一番认真地规划,这个规划就叫做内职业规划。

内职业规划,其实就是个人能力发展规划。它可以帮助我们厘清成长差距,画出未来能力发展的学习路径图:

(一)我若提升为高层,还需要什么能力?若是中层,需要什么能力?基层需要什么能力?

(二)我如何去获得这些能力:是跟别人主动学习请教、还是选择培训、阅读?还是申请做额外的项目?企业轮岗计划?

(三)我应该如何将这些能力在工作中加以应用?如何进行不断分析复盘?我会用多长的时间来实现它?

想清楚这些后,快速行动、快速学习、学以致用。当你的专注点重新放在你的内职业规划上后,你会发现你活的特别充实,你会体验到一种成长的快乐和幸福!

内职业规划培养的是个人的能力素质,外职业规划则帮助个人抓住职业发展的关键时机。 保持内外职业规划之间的平衡,才能行稳致远。彼得原理中的“能不配位”的魔咒就会被解除,你就能在事业上大踏步前进。

试举两例,看看作为一名普通的基层员工,如何通过内职业规划,获得职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的。

例一:阿里的童文红,原先只是公司前台文员,通过内外双修,保持内职业规划和外职业规划的平衡,一路过关斩将,最后成为了阿里巴巴菜鸟网络CEO及董事长;

例二:海底捞的杨丽娟,原先在海底捞做最基层的餐厅服务员,通过发展内职业规划,提升能力,一步一步地把握职业机会,最后成为了海底捞的总经理。海底捞在香港联交所上市后,她所持有的股份就达30亿元人民币,被誉为上市公司最贵总经理。

行有不得,反求诸己。社会氛围越是喧嚣浮躁,我们越要沉得住气——不断发掘自己的特点、优点,定位自己从事适合自己的事业类型(不一定要不断换工作和进行个人创业),努力发展自己的能力和格局,内外双修,我们会很快走出职业泥潭,重新踏上事业的高峰。

声明:本文内容由网友自发贡献,本站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。对本内容有异议或投诉,请联系2913721942#qq.com核实处理,我们将尽快回复您,谢谢合作!


若转载请注明出处: 感觉综合能力到了天花板
本文地址: https://pptw.com/jishu/60141.html
python怎么获取控制台打印出来的信息 如何在文件夹里运行python

游客 回复需填写必要信息